老年病科 - 健康科普

您的位置: 老年病科 健康科普详细

血脂异常的“小秘密”

发布时间:2023-10-13 17:17 本文来源: 老年病科

血脂异常(dyslipidemia)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(CH)、甘油三酯(TG)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 C)水平升高,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水平降低。由于在血浆中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,血脂异常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(dyslipoproteinemia)。目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.4%。血脂异常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(ASCVD),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。血脂异常的防治对降低心血管病患病率、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
图片 4

一、血脂异常分类

血脂异常的常用分类方法有表型分类、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,其中临床分类较为实用。临床分类指临床上将血脂异常分为高CH血症、高TG血症、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-C血症。

二、病因和发病机制

脂质来源、脂蛋白合成、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,均可导致血脂异常。

 

图片 5

三、临床表现

血脂异常可见于不同年龄、性别的人群,明显血脂异常病人常有家族史。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,至50~60岁达到高峰,其后趋于稳定或有所下降。中青年女性血脂水平低于男性,但绝经期后显著升高,常高于同龄男性。1.黄色瘤、早发性角膜环和眼底改变: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,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,颜色可为黄色、橘黄色或棕红色,多呈结节、斑块或丘疹形状,质地柔软,最常见于眼睑周围。血脂异常病人可出现角膜环,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,由角膜脂质沉积所致,常发生于40岁以下。严重的高TG血症可出现脂血症眼底改变。2.动脉粥样硬化: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。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发生冠心病,甚至心肌梗死。严重的高CH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。严重的高TG血症(>10mmol/L)可引起急性胰腺炎。

四、诊断

详细询问病史,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、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病史、引起血脂异常的用药史以及家族史。体格检查需注意有无黄色瘤、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等。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《美高美集团4688》关于我国血脂合适水平及异常分层标准(表7-24-4)。

图片 3

五、筛查

早期检出血脂异常并对其血脂进行动态监测,是防治ASCVD的必要措施。建议20~40岁成人至少每5年1次,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至少每年1次检测血脂;ASCVD及其高危人群,应每3~6个月检测1次。首次发现血脂异常时应在2~4周内复查,若仍异常,即可确立诊断。血脂筛查的重点人群:①有血脂异常、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,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;②有ASCVD病史;③有多项ASCVD危险因素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、过量饮酒以及吸烟史);④有皮肤或肌腱黄色瘤。

六、治疗

图片 6

(一)治疗原则血脂异常的治疗主要根据ASCVD危险程度决定干预策略;将降低LDL-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;调脂首选他汀类药物。

(二)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,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。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。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、增加运动、戒烟、限盐、限制饮酒、禁烈性酒等。

图片 7

(三)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主要包括:1.他汀类;2.肠道CH吸收抑制剂;3.普罗布考;4.胆酸螯合剂;5.贝特类;6.烟酸类;7.高纯度鱼油制剂;8.新型调脂药物;9.中药;10.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。

(四)其他治疗措施1.脂蛋白血浆置换2.手术治疗

(五)治疗过程的监测

(六)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(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代谢综合征、慢性肾脏疾病)

七、预防和预后

血脂异常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普及健康教育,提倡均衡饮食,增加体力活动及体育运动,预防肥胖,避免不良生活习惯,并与肥胖症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宣教相结合。经积极的综合治疗,本病预后良好。

文/陈丹蕾

审核/林小慧

图片来源于《美高美集团4688》(第九版)及网络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血脂异常的“小秘密”
网站纠错